历史沿革
联系方式
四川省微生物资源平台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成都市温江区杨柳东路中段98号,611130
联系人:冯老师、张老师
电话:028-82761464
传真:028-82767630
E-mail:siccxnjzz@163.com
网址:http://www.sc-sicc.org.cn

西南菌种站成立前的菌种保藏及利用情况
     我国对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的保藏进入科学管理起始于1953年,而西南菌种站1949年以前即有了菌种的收集、保藏与利用。西南菌种站的挂靠单位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的前身是“中央经济部重庆工业试验所糖酒研究组”,成立于40年代初,地址在重庆,主要从事酿酒、制糖、造纸、香料等研究,当时收集、保藏有数十株微生物菌种。1949年后,该组改名为“中央轻工部重庆工业试验所糖酒研究组”,并迁址到资中银山糖厂。

    1949年以前,黄海化工研究所微生物研究室方心芳教授带了部分菌种到乐山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1949年以后,该校改名为乐山技艺专科学校。1952年,机构调整,人员分流,乐山技艺专科学校合并到西南农学院,菌种即分流了一部分到西南农学院,另一部分则随原乐山技艺专科学校的微生物实验课老师带到了资中银山镇中央轻工部重庆工业试验所糖酒研究组。

    来源于以上两部分的菌种,有100株左右,主要包括酿酒酵母、根霉、毛霉、米曲霉、黑曲霉及白曲霉等。当时菌种保藏条件比较简陋,没有无菌室和冰箱,主要采用斜面转管,置于木柜室温下保藏,部分孢子菌采用砂土管和麸曲保藏。

    1952年以后,菌种种类和数量随着糖酒研究组的发展而逐渐增多。1956年,中央轻工部重庆工业试验所糖酒研究组改名为四川省轻工业厅食品研究室。为了延长菌种的存活期限和降低退化速率,后来建起了无菌室,添置了冰箱,开展了菌种保藏技术的研究,增加了矿物油保藏法,自行设计组装了真空冷冻干燥装置,收到了良好效果。

    1963年,四川省轻工业厅食品研究室扩建为四川省食品研究所,菌种保藏数量达200余株,成立了菌种组。收集保藏的菌种种类在1952年的基础上,增加了果酒酵母、产酯酵母、产朊假丝酵母,乳酸菌、丁酸菌、丙酮丁醇菌、己酸菌、醋酸菌,黑曲霉、炭黑曲霉、泡盛曲霉、米曲霉、链胞霉、白地霉,土霉素、金霉素放线菌等。主要应用于酿酒、食品酿造和有机酸、造纸、酶制剂、甘油等的研究和生产。

     到1979年,菌种保藏数量达400余株,并推广应用于全国各省、市、地、县,当时菌种使用单位主要有酒厂、酒精厂、酿造厂、糖厂、造纸厂、香精香料厂、农药厂、农场、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等,为成立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西南菌种站奠定了基础。

西南菌种站成立后的菌种保藏及利用情况

   1979年,轻工部在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下设立了八个菌种保藏分站,四川省食品研究所的菌种组正式成立为西南菌种站,系CICC所属的八个分站之一,并挂靠四川省食品研究所。轻工部拨专款为西南菌种站添置了真空冷冻干燥器等仪器设备,配备了专业人员,举办了菌种鉴定技术培训班,还将菌种保藏中的鉴定、核对工作列入轻工业部的重大科研项目。为了保证经费和科技人员的业务考核,轻工部即建立了包括西南菌种站在内的全国性的工业微生物资源保藏管理网络,为我国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的保护、收集和管理创造了良好条件。


    1982年,四川省食品研究所改名为四川省制糖发酵工业研究所,1985年扩建为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西南菌种站挂靠该院。为了使菌种能得到更广泛地推广应用,促进我国发酵工业的发展,轻工部和省科委还分别拨专款,让西南菌种站随同其挂靠单位于1985年从资中银山镇迁址到成都市温江区。

    西南菌种站通过分离、选育、科研及生产收集、交换、国际交流等手段,到1985年,西南菌种站的菌种保藏数量已增加到600余株,并基本研究确定了各类菌种较适宜的培养基和培养保藏条件。保藏方法除了主要采用斜面保藏法外,还辅以砂土管、矿物油、真空冷冻干燥法保藏,也部分采用曲法和干孢子保藏法。每年推广应用菌种200~300余株。

    1985-2003年间,西南菌种站由于迁址到经济较发达、交通更方便、信息及技术交流都更为广泛和快捷的成都市温江区,因而菌种在收集、保藏管理与利用研究等方面都有了快速发展。菌种保藏数量达1600余株,其中细菌260余株、酵母670余株、霉菌610余株、放线菌20余株、担子菌20余株。每年推广应用优良菌种300-400余株。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